人民网>>精准扶贫展>>国家能源集团

兴教助医 产业帮扶 支部共建 志智双扶

——国家能源集团精准扶贫布拖县案例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而布拖县作为典型的“三区三州”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凉山州、四川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因素。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行央企责任,围绕“兴教助医,产业帮扶,支部共建,志智双扶”,从教育和健康扶贫入手,逐步形成了以教育和健康扶贫为主,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技能扶贫、党建扶贫和移风易俗相结合的综合扶贫大格局,全力以赴助力布拖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3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公司在布拖县围绕“兴教助医,产业帮扶,支部共建,志智双扶”,精准实施“一村一路四产业,三校五幼两基金,结对共建易风俗,爱心医疗红丝带”等扶贫项目32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600.99万元(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成立后投入15416.29万元,占比92.86%)。八年来,帮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公司定点帮扶的布拖县博作村于2018年12月高质量脱贫摘帽,2019年在全县190个村中名列第一名,先后荣获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农民夜校示范村”、凉山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好村”、布拖县“移风易俗示范村”等荣誉。公司及扶贫干部先后获得5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奖励,扶贫案例入选首届中国企业扶贫50佳案例,扶贫成效被新华社、中纪委网站、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电力报等国家级媒体和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广泛报道,博作村第一书记胡小明同志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手挽手》栏目播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讲政治、负责任、有担当”的央企形象。

聚力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教育扶贫方面,累计投入10424.7万元(占总帮扶资金的62.8%),是向布拖县教育领域投入最多的社会帮扶力量。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软硬兼顾,以教育民生“百年大计”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根源。一是新建阿布泽鲁小学(特殊儿童学校)、地洛二小和则洛二小(易地搬迁配套保障学校)3所小学,学位4720个,有效解决了布拖县大通铺、大班额、特殊困难儿童和县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子女上学问题。二是新建、改建幼儿园共5所已全部投用,解决了近800名适龄儿童就学问题,同时为觉撒乡321名儿童购置学习和生活用品,减轻了贫困家庭学前教育的入学负担。三是利用集团职工爱心捐款发起设立了布拖县教育奖励基金和阿布泽鲁小学师生激励基金863万元,覆盖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师生,已累计向2346名师生发放奖励金105.78万元,为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和激励学生认真努力学习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四是为全县中小学生购买教辅资料,惠及43975名学生,充实学生课后学习,解决了贫困家庭无力购买教辅材料的问题。五是捐建“爱心书屋”20个,精准捐赠彝文书籍、英汉语字典、地图、连环画等各类图书共计527.6万码洋,缓解了贫困偏远地区青少年看书难的问题,有效丰富了学生课余知识。

实施健康扶贫,着力改善医疗条件

在健康扶贫方面,累计投入2265万元。一是加大医疗保障力度,突出解决贫困群众看病不愁问题。为县医院、疾控中心购置核磁共振仪、HIV1核酸定性检测仪、CD4流式细胞仪等设备40多台/套,使布拖县医疗硬件条件明显提升,达到了州内先进水平,方便了当地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就近救治。二是实施了艾防“红丝带”母婴阻断项目,通过提升艾滋病检测能力,规范孕期抗病毒治疗,补充人工喂养经费缺口等,促使全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了1.41个百分点,阳性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实现了100%,婴儿奶粉喂养期从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并实现了全覆盖。三是在全县开展先心病筛查救治工作,筛查覆盖儿童3842名,5名病患得到救治,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聚焦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在基础设施扶贫方面,累计投入2746万元。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一是投入200万元打造博作幸福美丽新村,环境优美、焕然一新,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有效促进了村民生活品质提升及产业发展,成为了凉山州新村建设示范村。二是投入46万元为博作村104户贫困户购置家具6件套,解决安全住房新房搬迁后家徒四壁的问题。三是援资2500万元建设博作乌科索玛花旅游环线公路项目,打通产业和旅游发展通道,改善博作村和沿途3000多名居民的出行条件,项目将于2020年8月投入使用,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进产业扶贫,实现村民持续增收

在产业扶贫方面,累计投入295.64万元。着力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引擎,探索深度贫困彝区强村富民之路。一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精心扶持茵红李种植项目300亩和养牛场项目1个,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户收入。二是探索“生态+产业”项目,实施合井乡朵洛村生态经济林项目,种植防风林和花椒林200余亩,村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劳务增加收入,项目建成后可防风固土,增加村民收入。三是在博作村原有养鸡场的基础上,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将在2020年底到达4000只养殖规模,第二期在2021年底到达6000只养殖规模,实现村民增收。四是积极推进消费扶贫,累计实现以购代捐147.48万元,帮助销售布拖县农产品80余万元,打通了布拖县农牧特色产品渠道。

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在党建扶贫方面,累计投入141万元。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盯住“看不见的贫困”,精准实施“四治(治病、治愚、治毒、治超生)并举+移风易俗”,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动能。一是实施特木里镇苏呷村、拖觉镇菲各村和牛角湾乡解放村3个村级党群活动中心维修改造项目,改善党群活动条件,推动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扎实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协助开展觉撒乡“示范党委”、博作村“红旗支部”创建活动,积极推行丧事新办、破旧立新等移风易俗活动,帮助扭转彝区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致贫突出问题,移风易俗成效被四川省国资委作为示范进行推广。三是投入21万元特殊党费在博作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形式多样的倡树新风、四好创建评比活动,巩固和扩大移风易俗工作成果。四是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关心扶贫、参与扶贫,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捐款捐物折合约20万元,引进外部帮助资金48.65万元。

注重志智双扶,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在志智双扶方面,累计投入620万元。依托集团援资布拖县党校打造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基地,对全县12178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培训,有效培养彝族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举办基层干部培训班、技能人才培训班、彝区干部北京班、成都班和电商培训班等13期,培训1564人次;扶贫干部组织举办农民夜校、支部共建培训等150余期,培训约2000人次,提升基层干部脱贫攻坚工作能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了致富信心,提高了致富技能。先后以就业扶贫为载体,招录布拖县4名贫困大学生到集团系统内工作。

“兴教助医,产业帮扶,支部共建,志智双扶”很好地概括了国家能源集团的援彝扶贫实践,对于集中连片贫困彝区来说,单一项目的扶贫难以达到脱贫目标,全方位、多层次、抓重点的精准扶贫才是最有效路径。集团在彝区开展的扶贫工作为该地区的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健康扶贫在防止“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扶贫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探索了深度贫困彝区的强村富民之路,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引擎;党建扶贫发挥了引领作用,促进乡村一级党组织建设,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驻县驻乡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同甘共苦,起到了地企双方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抓重点的立体式精准扶贫模式在深度贫困彝区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持续性。

保障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机制、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现状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贫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要对贫困的根源釜底抽薪,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扶贫被赋予重要使命。教育扶贫具有影响深远、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它一改传统的救济式的扶贫模式,将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输血”转变为“造血”,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帮助其摆脱自身贫困的现状和命运。公司将教育扶贫作为帮扶“百年大计”,久久为功,软硬兼施,持续关注布拖县薄弱学校改造新建,首倡发起设立助学基金,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健康扶贫是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举措。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硬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脱贫攻坚大局。而因病致贫不同于就业、住房、教育等致贫因素,难以做到一次性消除。鉴于布拖县极其严峻的艾防攻坚形势,艾滋病已成为危害布拖县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毒瘤”之一,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拦路虎”,成为影响布拖能否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关键性因素。针对布拖县特殊“艾”情,公司不断摸索创新工作方法,精准实施“靶向治疗”,利用集团帮扶资金1030万元在布拖县实施爱心红丝带项目,全面实现有效治疗全覆盖、节育措施落实全覆盖、全程阻断全覆盖、住院分娩全覆盖、科学喂养全覆盖“六个全覆盖”和早发现、早管理、早阻断“三个早”工作要求,执行效果持续向好,在提高布拖群众健康水平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志智双扶,精神重塑,在深度贫困彝区脱贫攻坚中更加具有典型意义。扶贫不扶志,一切都是空谈。脱贫必须成为贫困群众的自主行动,形成群众自觉。公司以定点帮扶的博作村为载体,为彝区深度贫困村探索出了一套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环境治理和移风易俗相结合的组合拳,建设了布拖县第一个村史馆,举办了布拖县第一个村级火把节,拍摄了第一张“全村福”,丧事新办、新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通过在村史馆展示博作村的历史变迁,让群众参观体验发展蜕变,进行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群众从贫穷时的自卑到脱贫之中的奋发,再到脱贫后的自信,从封闭贫困到开放自信,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精神重塑。

产业扶贫的关键在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产业扶贫,是在长期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脱贫根本之道。产业扶贫必须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既要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也要能实现持续发展。技能扶贫是就业扶贫的前提,技能是贫困群众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在深度贫困彝区就更显突兀。公司坚持“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布拖发展花椒、茵红李种植,高山土鸡等特色产业,探索先将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排在已有低门槛就业的产业中,然后再通过培训来提升这些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使其可以在更高就业门槛的产业中寻找就业机会,由此再逐步打开向上、向外流动就业的通道,从模式上建立技能扶贫带动就业扶贫促进产业扶贫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

图文来源:国家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