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精准扶贫展>>首都国企

京和纺织扎根大漠 织出产业援疆路

2015年9月,在北京对口支援新疆和田指挥部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佳华泰科技有限公司决定共同投资,在和田市成立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9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市民们告别了炎热的酷暑,开始放慢脚步享受难得的清凉。可是在北京佳华泰科技有限公司,这里却比以往更忙碌了,筹建之中的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需要派出建厂先遣队赶赴万里之遥的新疆和田。

对口援疆,产业扛大梁

建厂先遣队领头的就是时任北京佳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的董家琪。董家琪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1983年入职佳泰公司前身北京帆布厂以来,几乎没有离开过北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北京。当公司决定派她去和田的时候,董家琪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但是,当她被带到玉龙喀什河东岸一片荒滩的时候,她被大大地震撼了——她的眼前,是一片一片布满硕大鹅卵石的茫茫戈壁,在炎炎烈日照射下把眼睛刺得生疼。她万分惊讶,难道这就是企业未来的厂址吗?带着失望、带着担心、带着怀疑、带着各种复杂的心情,董家琪开始了建厂前的筹备工作。她一遍一遍地给自己打气加油,没错,这里就将是她和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为之奋斗的地方。

从2015年9月来到和田,到2016年1月办完土地手续,董家琪第一次进疆就足足呆了三个多月,连新年都是在和田过的。她深深地体会到了那句民谣的威力——“和田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

董家琪回忆说,公司以前在新疆有市场,主要是两个年轻的业务员在跑。2015年8月,听说公司要在新疆建厂,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新疆公司会跟自己有多大的关系。想不到签约没过几天,领导就让她过来跑工商注册、买地、兑现招商引资政策等等这些个手续。尽管当时的和田,社会治安形势不好,在办手续的时候也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奇怪的是等这些手续跑完了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苦哈哈的穷地方!

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干旱,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不足。2010年中央启动新一轮援疆战略以来,针对产业就业不足致贫这个突出问题,更加强调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产业援疆被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各级领导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二产,让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这是实现和田地区长治久安之道。

关键是产业对路

2015年9月,京和纺织开始筹备建厂,而且把建厂的标准定得特别高。他们的目标是在和田地区设立研发生产基地,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保温棚房及相关制品,并向新疆、甘肃等高寒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推广。

坚持“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京和纺织就这样从漫天黄沙的昆仑山下戈壁滩中崛起了。这队人马从祖国心脏、舒适的首都北京来到新疆和田,他们除了要“顶得住风沙、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澎湃的热情和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沟通管理技巧。

作为北京产业援疆的标杆企业,京和纺织成立之初就清晰地提出,产业援疆不是产业转移,更不是落后产能的搬家。京和纺织要做的是全产业链搬迁,是产品升级、产业升华,要把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员,直接从北京转到和田来。

2016年2月,京和纺织厂房建设正式破土动工,仅仅几个月时间,企业就从一纸合同变成了崭新的现代化工厂,四座巍峨的穹顶式厂房屹立在玉龙喀什河东岸,成为当地一处地标式建筑。项目实现了当年动工建设、当年达产见效,改写了和田地区单个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的历史。投产以来,在团队的努力经营下,已经陆续把织布、涂层、制成品,产业用纺织的全产业链生产从北京迁到和田。

董家琪见证了京和纺织从萌芽到壮大的全过程。她说,公司从2015年9月投资建设至今,已完成投资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实现利税2200多万元。5年来,公司为近3000名维吾尔族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337人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2750元,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膜结构棚房带来致富技术

京和纺织的成立,除了增加职工就业,改变当地产业工人队伍的精神面貌之外,还直接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致富奔小康的种植养殖技术。

现年30岁的先海洋毕业于北京重点高校,在担任公司副总之前,他曾经创造了一个人一只皮包独闯新疆的佳话。2013年8月,先海洋来到佳泰公司做销售员的时候,公司刚刚研制出一种新的产业用纺织产品——膜结构棚房。对于什么是膜结构,什么是膜结构棚房,他说不清楚,别的销售员也说不清楚。

2014年春节回新疆老家过年的时候,他感觉这种棚房能够改造成新疆的羊圈,于是大胆请缨,主动上门推荐,并且亲自动手研究制作了一本关于膜结构棚房的使用说明。凭借着死缠烂打的韧性、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精神和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工作能力,先海洋成功地推销出去了几十套羊圈式棚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羊圈式棚房一经出现,立即在新疆广受欢迎,成为当地土大棚的升级换代产品。

先海洋说,新疆传统的羊圈,俗称土大棚,是用木栏、砖土等垒成,占地很大。采用新型羊圈之后,既保暖又结实,应用的效果很好。与传统土大棚相比,这种可拆卸的柔性节能保温棚房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取暖,主要利用太阳光,当外界气温在-25℃左右时,仅靠日照热源,早晨揭帘时温室内温度仍不低于8℃,能保证冬季喜温性蔬菜的正常生长。

先海洋2014年成功打开了新疆市场,也改变了佳泰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总工程师魏晓军介绍,北京佳泰最早是与挪威企业合作研发出这种膜结构保温棚房的,在欧洲,人家是用来当住宅住人的。这种产品出来以后,在国内的推广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这是一种崭新的产品,跟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想象中的住宅又不一样,怎么用我们自己也说不好。想不到在新疆歪打正着,我们心中高大上的棚房变成了经济适用的羊圈,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为了把这种高大上的膜结构棚房转化成真真正正适应新疆气候条件的现代化羊圈,魏晓军带头开展了技术攻关,经过几十次反反复复的试验,在保温棚布中间又增加了一层企业独创的“夹心棉膜”,确保北疆地区即使在最冷的冬季连续一周不出太阳,棚内温度也可以保持在5℃以上。技术革新就这样在市场需求面前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也赢得了国家大奖,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成果,填补了目前市场上该类产品行业标准的空白。

在先海洋看来,一代一代技术革新之后,这种膜结构保温棚房对于新疆以及与之邻近的中亚各国来说,太实用了。这些地方,土地荒漠化严重,但是光照资源充分,柔性节能保温棚房技术先进,安装简便,恰恰弥补了市场空白,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企业大有用武之地。

在中央产业援疆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新疆的资源优势正在迅速地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新疆给膜结构保温棚房提供了市场,膜结构保温棚房给新疆加快发展提供了平台。由于这种保温棚房价格实惠,安装便捷,还可抵御十级大风,与传统土坯、砖混日光温室相比更是大幅度提高30%~40%的土地利用率,而且,甩开了人工加热这个麻烦事,很快引起新疆领导的关注。在北京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京和纺织顺利诞生,这种简便实用的惠民产品,在和田已经落地,快速生长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悄然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方式。

在和田市吉亚乡的金叶村和玉叶村,八百多座现代化柔性节能保温大棚在沙漠边缘拔地而起,吸引数千户农牧民来此种植果蔬、安居乐业。在附近的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甚至更远的喀什地区,京和纺织也拿到了很多订单。现代化高科技节水农业在南疆蔚然成风,一栋栋柔性节能保温棚房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利器,一排排新式棚房里,西红柿、黄瓜、草莓、樱桃、白蜜瓜正在沙漠深处茁壮生长。京和纺织在和田大跨步发展,不仅打破了当地第二产业不足造成的诸多困境,而且促进了和田农业产业实现升华,完全改变了当地几千年形成的农业“望天收”的生产局面,也间接改变了当地维吾尔族老乡的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了合作发展、多方共赢。

柔性节能保温棚房解决了用水用地、冬季保温问题,打开了和田农业发展的瓶颈,是一种真真正正强产业、惠民生的高技术项目。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打拼,公司业务以京和纺织为平台,不仅找到了产业更新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而且攀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东风,京和纺织以新疆为基地,面向中亚中东,迎来了一个更高更大的事业平台。

从北京帆布厂一路走来的北京佳华泰科技有限公司,在时代的浩荡春风里,坚定科技创新、实业强国的初心抱负,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扬帆出海、奔涌向前,冲过激流险滩、跨越重重关隘,与传统的佳泰、新兴的京和一道,汇流成为一条波浪壮阔的浩荡大河,而不断壮大的佳华泰公司将成为这条大河上借风使力的龙头大船。这条大船,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顽强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产业援疆,投身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武亮)

图文来源: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