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精准扶贫展>>中国中铁

从“画”中驶向小康之路

7月5日,随着巴塘县措普沟景区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川西秘境那撩人的面纱终于掀起,“隐世天堂”显露真容。热坑温泉、章德草原、措普湖、措普寺……甘孜州巴塘县内一颗颗耀眼多姿的瑰丽“明珠”被串联在一起,不再是画卷中可望不可及的人间仙境。

雪山小村的希望之路

由中国中铁八局负责施工的巴塘县措普沟景区基础设施旅游公路,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地处甘孜州西部。路线起于巴塘县茶洛乡尼戈村,沿措普沟逆流而上,经来我、压梭寺、茶洛村、热坑、热弄、措曲、措普湖,止于措普寺,公路全长29.526公里。

每年8月,茶洛乡的藏民都会结伴前往措普湖“耍坝子”,而直到一年前,这里的出行还仅靠一条布满大坑小凼、雨季泥泞不堪的乡村道路苦苦支撑,想要一睹山中美景需要步行近3个小时。恶劣的路况严重制约了周边农牧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劝退了许多想要前来的游客与投资商,旅游、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居住在沿线周边的藏民曲措感触尤其深刻。“以前路不通,出趟远门只能靠‘四条腿’。现在条件好了,路修好了,‘四个轮’也能开到家门口了。”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曲措回到家乡已经2年了,回忆起几年前走出家乡的读书岁月,总有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来自家门口这条“漫长”的泥巴路。“小时候陪着母亲上山放养牦牛,天不亮就要起床,备上一天的干粮,在泥泞的小路上要走将近8个小时。现在路修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骑着电瓶车跟着牛群,虽然牛群走的慢,但路途便捷,妈妈也不再会那么辛苦了。”

学成返乡的曲措心底里一直有一个愿望,“我很希望大学里结交的朋友们能来我的家乡看看,以前没有路,他们往返很困难,现在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曲措兴奋的拿出手机向笔者展示她向同学们发出的邀请信息。

巴塘县措普沟景区道路建成后,沿线将途经天然温泉带、国家森林公园、章德草原、“康巴第一圣湖”措普湖等景区,只需不到半个小时即可将一众美景尽收眼底,成为一条带动当地旅游观光、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路。

筚路蓝缕的开拓之路

一路而来,绵延的苍翠与远处圣洁的雪山交相呼应,山川之间郁郁葱葱,犹如一幅幅油画。在这些如画美景的背后,是初进这片“荒芜之地”的参建人员洒下的大把汗水。

一年前,工程部测量组成员张月发和队友们来到这里。“我们要延续巴塘曾经的‘长征精神’,打响施工‘第一枪’,为后续工作开展抢得先机,赢回宝贵时间。”

阳春三月,大地已是生机勃勃,而在地处海拔3400米的巴塘项目部驻地,却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张月发和队友们硬是忍受着低压缺氧、踏过道路崎岖、克服多变气象,在措普沟景区开辟出一条雪域新通道。“从项目驻地出发到工点有30公里,山路崎岖、路面凝冻,驱车颠簸1小时后还需徒步爬山才能到达。工点海拔4200米,上下温差接近10摄氏度,作业环境地势险峻、常伴有落石。”张月发回忆道。

项目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受环境、气候等影响,公路修建过程中多有技术难题,对此中铁八局三公司巴塘项目经理代明介绍道:“全段施工区域均为季节性冻土发育区,时有因冻土土体发生冻结、消融使道路产生裂缝和沉降等现象,为防止冻土产生冻融现象而破坏路面结构,施工中在路基与路面层之间设置碎石防冻层,有效的起到排水和保温的效果。”

在沥青施工环节,项目部也遇到过相似难题。措普沟所处位置,造成了艳阳高照与大雪纷飞不过一瞬之间的奇景。在剧烈的气温变化下,普通的操作方法会导致摊铺料温度散失过快,影响施工质量。因此,项目部采用具有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摊铺机、对运输车厢全覆盖及摊铺区域设置移动挡风板等措施对摊铺料进行保温,防止因低温及大风气候使摊铺料温度散失过快,通过“从里到外”多重举措,为路面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防寒服”确保了高原上的施工质量。

“斤斤计较”的环保之路

尽管这片不可多得的自然美景承载着当地数代人民的发展希望,但项目部深知对于这类不可逆的自然景观,施工绝不能冒进。

措普沟抗干扰能力低,生态系统脆弱,需要科学的统筹与规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写照。路基施工周边土壤层十分薄弱,掩埋着大量砂砾石,对于植物而言没什么养分。在这里进行边坡开挖时,管理人员变得“斤斤计较”,工人们也养成了用大型机械做“精细活”的习惯。

项目总工郑斌来到巴塘已经1年多,从开工到现在,他的十个手指因高原环境导致缺乏维生素而蜕皮的症状尤其明显。“设计中坡率是多少就是多少,绝不多挖一铲子!也不能深锤一榔头,这是我们的施工原则!”郑斌坚定的说道。

春秋季节,进入森林火灾高发期,甘孜州森林覆盖率达32.1%,一旦失火,林区损失不堪设想。对此,项目部自发成立了义务防火、护林队,在施工周边随处可见的范围内设置 “护林防火”等警示牌,并创建“无烟”施工区,对一线工人休息区设置集中吸烟区,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对管段30公里范围内林区进行安全巡查,捡拾生活垃圾。除此之外,项目部还联合当地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门定期开展防火演练培训,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横幅标语、宣传警示牌、宣传手册、手机微信、短信告知等方式,提高员工防火意识,营造全员关注防火、宣传防火、参与防火的浓厚气氛,共同为当地织起“绿网”。

尽管公路还没开通,但是作为护林队的一员,吴俊已经在这一段路来来回回走了不下300次,曾经初上高原的强烈反应已经减弱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脸上微微的两片暗红,他说:“这一片净土属于巴塘,就像诗里说的那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静悄悄的来,也该静悄悄的走。”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冬休期的影响,复工后的节奏逐渐加快,但项目部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因高原植物生长周期慢,在施工结束的区域,项目部自发从外界运来土壤,对周边绿植进行养护,并播撒草籽进一步恢复路基植被生长。除此之外,大到施工弃土、废弃混凝土,小到沥青铺设产生的废料,项目部始终秉持工完料尽、场地整洁的作业方针,通过严格的举措确保不对周边一草、一树、一湖造成任何污染,用实际行动维护甘孜州巴塘县的生态保护,守住连绵碧色,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共赢。

“隐世天堂”的致富之路

公路的起点茶洛乡,辖区面积330余平方千米,共有人口1500余人。道路开通之前,当地人民收入的60%来源于虫草种植和畜牧养殖,然而受困于交通不便,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旅游公路开通后,随着众多旅游公司进驻,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路修到哪里了?”施工初期,总有采摘完山货下山的藏民停留在公路旁,询问施工人员。今年45岁的阿堆就是其中的一位,读过初中的阿堆是村子里的“高学历”,已经培养出三个女儿的她如今找到了新的目标——开民宿。每天早上和丈夫骑着摩托去镇上买菜,顺便看看装修材料。晚饭过后,俩人再步行到公路旁看看进度。她的一天围绕着“路”过的有声有色,也成为当地众多藏民的缩影。“以前乡上的生意不多,有路了,游客进来了,乡里也越来越热闹了!”阿堆笑眯眯的说道。

眼下,曾经大山深处一条颠簸的“黄泥路”,变成了平坦的旅游“观光路”,在不久的将来,它也有望成为当地藏民的“致富路”。恍然间,笔者看到了曾经的出门难、行路苦都随着这条旅游公路的落地使用,变成游客们对“隐世天堂”的流连忘返。当地藏民自制的美食佳肴,也将装进一辆辆自驾游小汽车的后备箱,驶出川西高原,走向世界。

图文来源:中国铁路工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