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夹一沟,进出一条路。
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被一座座大山阻隔,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落后的生产条件,这里的乡亲们一直处于贫困线下。
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作为集团定点帮扶凉山州普格县的组长单位,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在荞窝镇城西村修建了特色草莓产业基地,着力把“劣势”的山区资源转化为特色优势,将一片贫瘠的荒土坡,打造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土地”。
育产业,巧在依山就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位于普格县荞窝镇的城西村,属于高二半山地区,自然资源匮乏,村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玉米、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以及交通运输的不便,老百姓每年只能通过耕地获得极少收入。
仅仅依靠传统种植业,很难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
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是关键。国家能源集团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遵循市场规律,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产业致富新路。
抓好产业培育,重在精准定位。为了找准产业方向,专门组织国内农业种植领域专家带领四川农科院技术团队到现场考察,对当地土壤、光照、海拔、气温等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完善的分析报告。报告认为城西村所在区域昼夜温差较大、阳光直射充足,对水果糖分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适合种植高山草莓。
项目得到了科学论证,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更加明朗。国家能源集团决定出资230万元,全资支持城西村修建草莓大棚,发展以辽宁丹东特种草莓为母本的草莓种植产业。项目占地40亩,分为2个地块开发,将建设大棚39个。
草莓大棚基地于2019年7月开标,9月动工。虽然项目如期启动,但是相比草莓8月份的常规播种时间已出现明显滞后。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项目团队打破常规思路,安排施工队伍和合作社种植队伍同时进场,同步推进大棚建设与草莓种植工作,抢抓直线工期,经过一番努力,草莓大棚基地11月顺利完工,足足抢回了2个月的工期。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投入。在草莓种植过程中,加大了技术引进力度,邀请了辽宁省草莓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定期到现场培训草莓生产技术。同时与地方专业农牧公司签订专业种植技术引进协议,成立专门技术团队开展全方位培训,特别对第一年草莓种植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有效提升草莓种植水平。
抓创收,重在精准施策
企业搭台,群众唱戏。
草莓产业园的顺利建成,不仅为地方百姓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更重要的是让贫困老百姓收获了农业种植的技术本领,实现了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转变。
产业扶贫,重在持续发展,让各方得到实惠。项目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三级运营模式,由村两委代表村集体行使项目领导、组织、协调等职责,研究确定项目运行发展方案。村两委组织成立合作社,委托合作社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合作社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村组干部等9人组成,负责项目管理、产品运营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自愿入股获得项目分红,同时深入参与草莓项目劳动务工,获取务工酬劳。
“我们屋头一直闲置的2.8亩土地得到了流转,每年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收益,我还加入了合作社,参与除草、种植、采摘,又拿到了一份不错的收入,也不耽误照顾家里,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有许多村民像城西村一组的贫困户吉洛你聪一样,加入到了草莓种植工作中来。
“当时山下的人笑话我们,连地都种不好,能种得好草莓吗?”合作社成员阿伙友呷惹回忆道,“我们就是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草莓种巴适,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村民阿伙七斤是一个青年致富带头,为了挣钱养活一家10口人,他曾远赴成都开网约车。“听说村里要搞草莓种植产业,我就想回来发展。”从选种、定植到田间管理,阿伙七斤全程参与,得到了村组干部和合作社成员的一致认可。如今他成为了技术带头人,在合作社负责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
积极参与草莓种植与运营管理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深刻感受到通过劳动能切实得到实惠,改变自己的生活。
掌握了一技之长,百姓们还积极走出去,参与技术交流与共享。根据集团公司安排,决定在相邻的布拖县修建一块草莓园。城西村的技术团队前往布拖县,现场指导下苗种植工作,分享在草莓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传授所学技艺。
曾经的贫困户,成为了种植能手,让产业扶贫的作用产生了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拓市场,活在渠道贯通
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才能打通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质的农产品从田地间,安全送到百姓的果盘前。
大渡河公司坚持“定向+市场”同步、“线上+线下”发力,建立了大型企业以购代捐、周边景区定点销售、散客入园采摘以及网络平台营销等渠道,拓宽市场销售平台,确保草莓销量得到有效保障。
城西村草莓得到了有效宣传推广,获得了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大批次采购。大渡河公司以及集团公司各兄弟单位安排协调工会、职工食堂优先购买城西村草莓。同时,集团公司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慧采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发动职工以购代捐,购买草莓超过5000斤。
线上带货,如今也成了当地老百姓销售的重要渠道。人人都成了推销员,通过微信朋友圈运营、电商平台推广,收获了可喜的销量。特别在今年疫情期间,通过网上销售在2天之内卖掉了800多斤草莓,对比过去一天最多也仅有100斤左右的销量。
“原来我们挑着担、骑着摩托车在附近售卖,不仅辛苦,价格也低。现在借着线上渠道,不仅不愁卖,连身价也跟着涨了。”在合作社工作的贫困户吉洛你聪对互联网销售报以了很大期待。
从线下到线上,转换的不仅是销路,更是贫困户的思路。
好产品依靠好品牌。为了做好品牌推广,城西村草莓专门注册了“荞窝九九红颜莓”商标。这个名字来源于周边的螺髻山九十九里温泉瀑布景区,借助景区人流与人气,还拓宽了景区销售以及入园采摘等销售方式。
为发挥农产品更大价值,专门修建了占地面积60平米、冷冻体积120立方的草莓冻库,为园内现摘草莓提供保鲜冷藏、库存周转的有效场地,同时开展草莓附属产品深加工业务探索,进一步提升草莓种植延伸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丰收的的喜悦。2020年5月,项目试种季取得了可观收益,全村221户998人贫困户实现分红22.1万元,每户达1000元。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每年可为城西村带来土地流转、务工和草莓种植收益130余万元,极大增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奔头,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山谷间红艳的草莓,田地里劳作的身影,丰收的喜悦在大凉山中传递。
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中,坚持以造血与输血并重、扶贫与扶志结合,不断丰富产业扶贫举措,增强产业扶贫效果,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升扶贫群众的获得感,为脱贫攻坚注入更强大的内生动力。(陈隆祥)
图文来源:国家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