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两分岔,土地两坡挂,桥少沟壑多,趟水才能过。"
村民郭翠玲念的这句顺口溜,正是管家咀村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个面积13.8平方公里,米脂县最大的贫困村里,神东第一书记高飞“用脚步丈量民生”,驻村一年半时间里,在这里踏出了4万公里“驻村路”,相当于绕了地球一圈。
2018年底,几场冬雪厚厚盖满了陕北高原的山川梁峁。人们正在急切地翘盼春天来临时,高飞来到了管家咀村。
带着提前做好的功课,在仅有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子的贫困户出租房里,高飞安了家。
进村第二天一早,高飞就开始了第一项工作:入户走访!
管家咀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村里的道路崎岖蜿蜒、狭窄险要。高飞爬坡下洼,一户一户走访。
在村民郭翠玲家,高飞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郭翠玲家仅有的一头牛走丢了,那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她和老伴儿心急如焚,不顾天黑、道路狭窄险要,执意出去找牛,没成想,把自己的脚扭伤,直到现在腿脚还不便。
看着郭翠玲一瘸一拐的背影,想到村里的老百姓还过着穷日子,高飞心里很不是滋味。
起早贪黑,整整两个星期,全村864户2256人的基本信息全部被详细的记录在高飞的笔记本电脑里。
通过走访,高飞得出了一个结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管家咀村发展、影响贫困户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的难点。
该从哪些基础设施入手,给大家真正办一些实事呢?就在高飞谋划着下一步工作时,另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他。
冬季,陕北的天黑得特别早。一天傍晚,高飞路过管家咀小学时,在大门外看到,夜幕里几个年纪不大的学生正端着碗在外面吃饭,还有几个学生竟然爬在乒乓球台子上摸黑写作业。
他走进学校,找到老师了解缘由,没想到所有老师地回答都是,“孩子们自己习惯了。”看到高飞不解,校长冯海飞把他拉到了办公室,讲述起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这些住校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多数家庭情况不好。他们从小在家里接受的教育就是节约用电,来了学校依然保持着在家的做法,生怕浪费电。“我们看到后会喊他们回教室里吃饭学习,但我们不在眼前时,他们还是会跑出去。”话末,冯海飞依然说了一句,“习惯了!”
这件事儿让高飞很揪心。
高飞了解到,住校的孩子们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孩子们平时住在二楼,上厕所需要从二楼跑到一楼操场西边拐角处的旱厕。学校虽说不大,从宿舍到厕所也不过200米的距离,可是黑乎乎的夜里,对于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去上厕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飞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基础设施改善做好。伏案一整天,他将在管家咀村驻村以来的第一份改善民生基础设施的方案递送到了公司。
不久,管家咀村小学校园里,就安好了2盏路灯。这样一来,孩子们晚上上厕所的时候,再也不用怕黑了。不仅如此,在高飞的积极沟通协调下,村里主干道旁也新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投资,还在管家咀村新建起了四座便民桥、加宽了一座原有的便民桥。
道路通,百业兴。便民桥的修建和路灯的安装,解决了300多户村民出行难、农作物运输难的问题。村民王老汉高兴地说:“以前去对面山上种地都要绕好远的路,现在桥修起来,路灯装上,大伙儿出行更方便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大到村里修路,建便民桥;小到每家每户孩子多大,在哪里读书,老人身体咋样,家里养了几头牲畜……高飞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本子上,也记在了心里。
走访中,11岁的小学生冯博硕和高飞成为了好朋友。他家兄弟三人,父亲冯乾宇因脑供血不足,不能干重活,母亲在村里打零工没有稳定收入。在高飞与村干部的帮助下,冯博硕的父亲成为了村里的保洁员,除了种地外,一年额外多了7000多元的收入。
马红花是一名聋哑人,家中有三个上学的孩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生活比较困难。了解到她家的实际困难后,高飞与村干部帮助他们一家与村里另外几家贫困户联合搞养鸡,鼓励他们养殖致富,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有信心。
村里许多贫困家庭中留守的孩子更是高飞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了让这些留守的孩子安心学习,高飞找到了自己的“娘家单位”——安监局,发动同事开展一对一帮扶,为孩子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提振信心。 他还自掏腰包,在村里包了一块地,种植的蔬菜瓜果很大一部分免费提供给了村小学,帮助孩子们改善伙食。
冬去春来,和高飞一起在村里忙碌而旋转前进的还有他汽车仪表盘上的里程数。算一算,驻村一年半的时间,总里程数正好达到4万公里。
此刻,高飞依然坚持用这特殊的“长度”延伸着一名驻村书记的责任和担当,打通扶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梁小燕)
图文来源:国家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