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精准扶贫展>>国家能源集团

“幸福院”里的幸福生活

——“致富路”上的幸福事

下午5点,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的“幸福院”里,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声,老人们拄着拐杖来到餐厅,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倒上醋,筷头再蘸点本地产的老黑酱、辣椒油,吸溜吸溜地吃了起来。

对于81岁的李补云老人来说,这碗臊子面,足以吸引她拄着拐杖绕过两道弯,爬上一段小山坡,来回步行一个多小时来享用。

李补云所在的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脱贫摘帽一年来,村里人有了产业、年轻人在家门口务起工来,全村723人的生活日日向好,2019年人均收入达9000多元。不仅“两不愁三保障”,今年,村里老人们还有了颐养天年的“幸福院”。

“过去老人眉头上挽着疙瘩,一把岁数还在庄稼地里忙收成,日子过得恓惶。如今,脱了贫,天天打打牌、吃口现成饭,遛遛弯,这享福的日子还真在后头哩。”在“幸福院”后厨干活儿的薛爱文一边擀着面,一边笑呵呵地说。

“你不也跟着沾光了!一个月做饭能挣近3000块,还不比你前几年在外地当揽工汉清闲?”一旁帮厨的李爱兰“揭底”了。

薛爱文“嘿嘿”一笑,转移话题说:“来,搭把手。”两人将第二轮擀好的面条齐刷刷下进热气蒸腾的大锅里,面条开始欢快地“舞蹈”,猪肉臊子的香气渐飘渐远,老人们的欢声笑语萦绕在“幸福院”里……一年前,红湾村的老人们想也没想过,自己晚年还能不靠儿女,就能“饭来张口、有人伺候”。

红湾村有常住人口188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108人,占到57.4%。随着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像李补云一样的留守、独居、空巢老人的比重不断加大。基础性疾病的困扰,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制约老人们老有所乐的关键因素。

知民情、聚民智、惠民生。2020年,国家能源集团引进外部帮扶项目,通过对红湾村原村委会7孔旧窑洞进行翻新,由廊坊景隆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和天津华宁电子有限公司,两家单位各投入帮扶资金27万元,再加上吴堡县老龄办出资5万元,总投入59万元,建立了红湾村的“幸福院”。这里还配套新建了餐厅、厨房、锅炉房和洗澡间、卫生间。一应俱全的基础设施,“幸福院”成为集吃饭、休息、卫浴、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的农村互助“颐养院”。

今年,5月8日,随着“幸福院”的正式投用,李补云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从这天起发生了改变。

“自从‘幸福院’修起来,我天天来。”李补云实在地说,在这里有人陪拉话、张口就能吃到饭,还有崭新的铺盖和不会发潮的木板床。

李补云的老伴和大儿子过世多年。二儿子薛绍直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在家门口务工,负责村里所有道路的清洁工作,每天能为李补云做一顿晚饭,另一顿午饭就要靠李补云自己做。由于患多种基础性疾病,长期服药带来了后遗症,李补云手上的肌肉逐渐萎缩,即便煮一些简单的豆钱钱饭、挂面,也往往做一次吃一天。

可是,在“幸福院”里,饭菜种类丰富,有饸烙面、猪肉烩菜、白面馍馍、西红柿炒鸡蛋,一天两餐不重样。

“一顿饭只花1块5,管饱吃。这肉臊子面我能吃两碗。”李补云端起第二碗饸烙面,腼腆地咧开嘴笑了起来。

相比李补云钟爱的一日两餐,高美英老两口更喜爱这里的娱乐活动。

“有了幸福院,我们不仅能吃口热乎饭,还能随时到这里下棋、锻炼身体。我老伴就爱下象棋,家里呆着他还老和我拌嘴哩。”一旁的高美英插话,期待了很多年,终于有了像样的活动场所。

高美英两碗臊子面下肚后,跺着步子来到了挂有“活动室”的窑洞里,看着比自己吃饭速度还快的老伴已经开始下象棋了,她一如往常坐在旁边“观战”起来。

“哪天不忙了,我陪你们下两盘。”国家能源集团派驻到红湾村的第一书记高瑞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面条子融和不?味道咋样?”“高婶,你的腿这两天咋样了,一会我开车送你回。”“薛大爷,你上次吃的那个药我过两天到县里再给你捎两盒。”最近,一得空高瑞就会过来和老人们唠唠家常,询问吃喝

“好吃好吃,我第二碗了。”“不用送,我遛遛弯散饭。”“再过些日子暖和了,我们准备晚上也住这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接过话茬,越聊越起劲。

吃罢晚饭,将近6点,李补云拄起拐杖从院落的西边出发。高美英和老伴相互搀扶着从院落的东边走去。薛爱文一边刷洗着锅碗,一边开始思谋明天的菜谱……看着老人们渐行渐远的身影,高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们的子女大多不在跟前,他们过得挺孤独,‘幸福院’的启动,不仅可以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且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放心地在外面工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乐,从追求“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满足,红湾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向“幸福院”,墙壁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几个大字在光晕的映射下更显温馨,相信红湾村的“夕阳红”日子会越过越美气……(刘娜)

图文来源:国家能源集团